科技處:
為促進學術交流,我院擬于9月10日邀請中科院腦智中心毛盾研究員來訪并做學術報告。具體信息如下:
報告題目:Spatial representations in the macaque hippocampal formation during free behavior(自由活動獼猴海馬區的空間表征特性)
報告人:毛盾 中科院腦智中心(神經所)
主持人:顧怡然
報告時間:2021年9月10日 上午10:00
報告地點:中北腦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所一樓報告廳(線下)
報告人簡介:
毛盾于2010年畢業于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獲工學學士學位。2017年畢業于加拿大行為神經科學中心/萊斯橋大學,獲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師從Bruce McNaughton。期間在比利時弗拉芒神經電子研究中心/荷語魯汶大學Vincent Bonin實驗室訪問三年。2017年至2021年先后在美國貝勒醫學院和紐約大學Dora Angelaki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6月起在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擔任研究員,成立神經動態與認知研究組,主要研究靈長類空間認知和記憶的神經基礎。
報告內容:
大腦海馬區對于空間導航、學習記憶等許多認知功能都有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主要利用大鼠和小鼠為動物模型,這些研究對于我們了解嚙齒類動物海馬區在空間導向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過,在嚙齒類動物中觀察到的空間表征在進化上是否保守仍然未知。僅有的靈長類相關研究基本上都在頭部固定的動物模型或者癲癇病人上進行,缺少對自由活動狀態下海馬編碼屬性的了解。我們結合大規模無線電生理、無線眼動追蹤以及精準的三維運動捕捉,研究了獼猴海馬及相關腦區對空間的編碼特性。我們揭示了獼猴海馬區神經活動對空間信息的特殊表征方式:神經元更多地編碼頭部朝向位置和眼動信息,且場電位沒有與運動相關的連續q振蕩。后期工作我們將利用自由活動獼猴為模型,聚焦海馬-眶額皮層-壓后皮層這一神經網絡,旨在研究這個網絡在空間導航和視覺記憶中的相互關聯。
重點實驗室擬向科技處申請講座費。
本次講座預計參會40-50人,將根據學校相關要求做好相應的疫情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