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chanisms shaping synaptic circuits in the brain: Non-coding RNAs and beyond "胡中華 博士(Johns Hopkins University)-2016.5.19
時間: 2016年5月19日 10:00
地點:中北校區 腦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所一樓會議室
報告題目:Mechanisms shaping synaptic circuits in the brain: Non-coding RNAs and beyond
報告人:胡中華 博士(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主持人:殷東敏 教授
報告人簡介:胡中華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自2008年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NIH)從事博士后工作。其主要研究包括 microRNA對于神經突觸發育及可塑性的調控, 以及利用小鼠模型研究精神分裂癥易感基因對于神經突觸發育的影響。胡中華博士現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任職研究助理,主要從事與精神分裂癥相關的神經突觸回路的形成和調控的分子機制的研究。胡中華博士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雜志發表多篇第一作者論文,同時還參與發表了多篇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Molecular Cell等雜志的論文。
報告簡介:人類大腦的發育和功能取決于數十億不同類型的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該信息傳遞以神經突觸為媒介。這些突觸連接形成的神經網絡構成了人類思考,活動以及各種行為的結構基礎。樹突棘(dendritic spine)是組成神經突觸的重要結構。因此探尋調節樹突棘發育和形態重構的分子和細胞學機制至關重要。
樹突棘的形態變化和突觸可塑性及其介導的學習和記憶過程有很大的相關性。我們利用二代深度測序技術(Next generation deep sequencing, NGS)和活細胞成像技術,發現microRNA(一種參與調節基因表達的微小,非編碼RNA)參與調控突觸可塑性過程中的樹突棘的結構重塑。
與此同時,為了闡明精神分裂癥中樹突棘發育異常的遺傳學和分子機理,我們利用精神分裂癥易感基因DTNBP1的小鼠模型來研究DTNBP1對于樹突棘發育的動態變化過程的重要影響。
以上研究揭示了樹突棘及其構成的神經突觸的發育和結構重塑的調控機理。這對于進一步了解突觸可塑性的產生,以及精神分裂癥的生理病理學基礎均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