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癥的可逆性" 殷東敏 博士(Georgia Regents University)-2013.12.27
時間:2013年12月27日 9:30
地點:腦功能一樓會議室
報告題目:精神分裂癥的可逆性
報告人:殷東敏 博士 Georgia Regents University
報告人簡介:Georgia Regents University分子醫學與遺傳學研究所, Assistant Research Scientist。2008年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取得理學博士學位,赴美 Georgia Regents University開展研究至今;主要研究方向為精神分裂癥的病理生理學機制, 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及其以上雜志上發表論文12篇,總引用次數超過300次;曾獲2009年張香桐神經科學研究生論文優秀獎,2012年美國腦研究聯盟青年學者研究獎;擔任Molecular Brain, Plos One , Aging Research Reviews , Hippocampus等多種英文期刊審稿人。
報告簡介: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和致殘的精神疾病,發病率占全球人口的1%,其治療費用占人類疾病總經濟負擔的3%。精神分裂癥具有很強的遺傳因素,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發育性疾病。神調素(Neuregulin 1)是一種營養因子,在世界上眾多人群中是精神分裂癥的一種易感基因。通過構建轉基因小鼠,模擬神調素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前腦的高表達。發現小鼠表現出精神分裂癥相關的行為學異常及突觸功能障礙,說明神調素過高可能導致精神分裂癥易發。有趣的是,如果在成年后降低神調素的水平,小鼠的行為及突觸功能可以恢復正常。這個結果表明神調素高表達對大腦發育造成的損害是可逆性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如果在發育過程中維持正常水平的神調素,僅僅在成年期過表達,小鼠也會表現出行為學異常及突觸功能障礙。該研究表明改變神調素的水平或活性也許是一種新的治療精神分裂癥的途徑。該系列研究成果發表在《神經元》等雜志上,引起了廣泛關注。